如何推进新时代决策咨询研究工作?大咖专家展开“头脑风暴” |
|
|
7月31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推进会在南京举行。围绕加强决策咨询研究、提升决策咨询质量,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 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首席专家、院长成长春: 我有三点体会。一是确立研究方向要有大格局。平台也好,智库也好,如果能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或者区域性重大战略来展开研究,可能更有特点。二是团队建设要有大格局。小核心、大外围,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专家,都要实实在在参与团队建设;横向协同创新也很重要,除了自己队伍,还要跟其他高校和院所智库加强紧密合作。三是资政启民要有大格局。推进新时代决策咨询研究工作,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江苏党的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桑学成: 我认为,推进研究基地高质量发展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提升决策咨询成果的精细化水平,围绕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重大主题,进一步强化研究选题策划,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二是围绕推进研究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基地品牌影响力,把高层成果转化为高端决策咨询的成果。三是进一步提升决策咨询组织化程度,使思考变成行动计划、可操作方案,形成更有价值的研究报告。 江苏现代信息服务业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 建设高质量智库,一要建立现代智库治理体系,统筹管理、分类施策,完善不同研究基地差异化布局;二是要创新高端人才专业机制,重点塑造高层次专业人才;三是要加大资政研究,加大资政效率,突出研究效率和精准化政策服务,综合提升内参成果和社会成果;四是提升国际化研究水平,提高国际化决策咨询,举办国际化高层次论坛。以项目研究成果为支撑,更好服务基层实践和江苏高质量发展,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江苏现代物流研究基地负责人、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 方向明则成果多,站位高则空间大,方法实则效果好。要强化协同研究,在现有基础上,通过突出政策引导、优化组织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共享人力资源等,强化与共建单位、同行同类基地等单位的协同,以“拳头效应”将基地打造成为现代物流研究领域的“高峰”。用好重大机遇,为基地后续开展高质量的科研攻关提供更多有利的政策支持。树立品牌特色,聚焦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物流特点和关键问题,积极推动江苏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构建“长江——运河——海洋”联动的“江苏物流”格局,为江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贡献智慧。 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市社科院一级巡视员、江苏社科名家叶南客: 近年来,我们集思广益,对全省文化建设的前瞻性问题开展积极的研究,产生较高质量的成果。一是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为全省文化发展献计献策。二是充分发挥研究人员优势,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南京文学之都申报、国家公祭日筹备等工作。提升科技研究能力,转化研究成果,基地承担了提高南京城市首位度、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试点等多项研究课题,同时根据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围绕前沿问题、地域文化、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品牌塑造等方面,也取得显著研究成果。下一步要对标先进单位,找准发展方向,提高问题意识、转化意识、精品意识,助力智库建设高质量发展。 江苏经济国际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张二震: 提高决策咨询研究的质量,必须结合实际。研究理论问题,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从实践当中提炼问题,重视调查研究,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再转化成决策咨询思路。所以,我们几乎每一个决策咨询课题都会有理论方面的成果。其次,要注重时效。比如经济形势怎么样?外贸下行怎么办?我们写了一篇理论性文章,关于中国外贸下行机理和成因对策的研究,写了以后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央领导同志做了批示。未来仍要聚焦江苏经济国际化,聚焦“十四五规划”,整合各种资源,为江苏经济国际化作出应有的努力。 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 我的几点体会,一是立足实际、发现问题。坚持面向社会现实问题,坚持进行田野调查。二是发挥专业特长。决策咨询面对的是现实问题,真正具有科学内涵的一定是学术性成果。一切现实问题都是历史运动的产物,再小的课题,也要以学术方法对待,尽量进行纵横研究和多维观察,力求取得规律认识和决策成果。三是独立自主开展研究。四是顶天立地,立足基层、民众、历史,面向全国、江苏和民生。我们做工作,就要实实在在为社会做,真正为社会发挥作用。未来将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提供更多决策咨询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江苏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社科名家徐康宁: 决策咨询基地研究工作要注重“落地”。比如围绕社会关注问题,对经济社会形势作一些判断;要更好服务党委和政府重要决策;要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一批队伍,尤其是青年社科人员。今后,还要围绕几个方面再做更多的工作:一,还是要立足江苏做好“立地”工作,处理好国家课题,更聚焦事关江苏发展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做实、做透;二,写一些更加有助于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的咨询报告;三,加强科研成果中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的署名工作,让更多科研成果属于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四,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 江苏绿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黄贤金: 研究基地在四个方面做了努力。第一,立足江苏难点与国家需求“双促进”,开展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江苏推进绿色发展的客观实际、实施乡村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地域协调发展目标要求等,产生了系列成果。第二,注重专题成果集成,扩大基地影响力。包括出版江苏绿色发展丛书,围绕“低碳高效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和方法研究”等主题出版著作。第三,加强与政府沟通,积极提供决策咨询;第四,以服务江苏与服务全国的眼界,增强成果影响。未来研究基地将注重出成果和出数据结合,我们想出一个数据库,不仅为自己的基地服务,也为其他的课题服务;拓展合作空间,加强与相关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及省内外智库的联合研究;加大实地调研,进一步做好决策咨询理论研究与实际需要的有效对接,积极开展前瞻性课题研究。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为调整方向的研究基地授牌、向部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颁发聘书,并代表省社科联讲话。他认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智库专家观察和思考问题、研究和阐述问题,应该从很多方面做调整,最重要的是三个关键词:大坐标、新视野、大成果。“大坐标”,就是指大尺度、大跨度、大数据、大制度、大变局。“新视野”,是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智库要做先头部队,就要关注新形势新任务、关注新阶段新特征、关注新格局新部署、关注新情况新问题、关注新探索新经验,才能更好育新机开新局。“大成果”,不单指一个成果分量多重,而且要成果多元。不仅要出对策性成果,还要出思想性成果;不仅要出服务决策的成果,还要出引领社会的成果;不仅要出对策性成果,还要出经验性成果;不仅要出一般性成果,也要出典型、出案例。不仅要出直接服务本区域、本地区的研究成果,还要争取出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成果;不仅要出研究成果,还要出人才,这也是智库担负的重要责任。 交汇点记者 陈立民 杨丽 摄影 杨丽 编辑: 陈立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