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各领域的运用,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数字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为此,2021年3月24日下午,省社科联在南京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探讨江苏社科数字化发展问题。来自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吴清烈、陈阳等6位专家应邀参加座谈,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周瑞峰、张振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教授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座谈会不仅是江苏社科数字化建设的一次研讨会,同时也是一次数字化知识的学习会。面对数字化发展大趋势,江苏社科界应主动顺势而为,树立新理念、新思想,充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将社会科学管理、研究手段、研究方法、成果推广、文本修复等与数字化有效结合,逐步实现从物理化到数字化到智能化最后到智慧化的过程,在社科数字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形成江苏社科发展的新格局。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分别围绕“数字化发展与社科研究数字化”“社科研究管理数字化”社科馆数字化建设”“社科服务数字化”“社科成果数字化”和“江苏产业数字化现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东南大学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清烈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他指出,社科研究数字化不仅要搭建数字化的信息平台,还要通过平台的数据为社科用户提供智慧服务;通过数字化,形成社科研究的新思维,为社科研究发展赋能,进一步推动学术基础分析服务和数据服务的发展。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卫东教授就如何推进社科研究管理的数字化提出具体建议,他认为,省社科联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整个科研管理全过程的赋能作用,建立比较先进合理的科研成果交易模式,协调科研成果,促进开放共享问题,同时关注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的实效性和普及性,充分应用数字化平台和技术的作用,使成果能够更快速度、更大范围传播,更好地服务社会。东南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阳教授重点关注了社科馆数字化建设问题,他指出,首先要利用数字化把文档资料变成数字,将数据分门别类,通过人工智能对缺失的资料进行补偿和修复,实现比较有效的、面向服务的数字化。其次要建立业务管理信息化的系统,把社科数据放在系统里呈现给大众用,可以根据面向对象身份的不同自动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再就是要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资源影像化,打造虚拟现实平台互动,通过线上平台互动及时了解受众的反馈意见,让对象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变迁,更好地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孔佑勇副教授探讨了社科成果数字化问题,他提出,推进社科成果数字化,一是要考虑技术的合理性,即社科成果的数字化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技术;二是要考虑功能,即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需求,数字化系统全方位定位用户的需求去设计功能;三是要考虑安全性,社科成果都具有知识产权,因此在推进社科成果数字化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安全性;四是要考虑智能化,让社科成果更加智能、智慧的为社会大众服务。南京航天航空大学IBM现代物流与服务科学联合研究实验室副主任米传民教授提交了书面发言,从提高数据质量、提升服务效率、发挥社科联的智库功能等方面就社科信息服务的数字化提出了建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葛和平副教授则系统介绍了江苏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与会者还就科研诚信和评价、社科数字化的顶层设计、数据收集共享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省社科联学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