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为什么人”的自觉 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开创性提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系统性总结“5个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全局性概括“10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发出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的号令,必将激励全党实现思想上的空前统一、政治上的空前团结、组织上的空前有力、作风上的空前过硬,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坚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信心和决心!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纵观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回顾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我们党的目光始终都聚焦在人民:所有前进的动力来自人民。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所有实践的主体依靠人民。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所有阅卷的评判在于人民。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可以说,“人民”二字始终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熠熠生辉。新时代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就必须紧紧围绕“为什么人”的问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人民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定政治自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立场的重要性,在各种场合提到最多的是人民群众,在基层调研中接触最多的是人民群众,在决策部署中关注最多的是人民群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发展理念,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党的执政基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巩固。当前,党团结带领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祖国大地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更加需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同人民一起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定思想自觉,始终坚守人民理论。“人民性”始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闪耀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这一根本价值,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理论最耀眼的底色,始终镌刻在共产党人灵魂的最深处,成为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极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做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努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极大地开创和丰富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时代。 坚定行动自觉,始终厚植人民情怀。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既是中国人民主体精神不断觉醒的过程,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和智力支撑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发挥着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社科联作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合组织,作为省委、省政府联系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桥梁和纽带,更要发扬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把学问写进人民的心坎里,不断用人民群众的需求匡正自己的学术追求,不断把人民融入到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中去,始终将人民情怀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生动的初心写照,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不断用智慧和汗水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做学问、解难题、办实事。(张新科书记发言主要内容已在11月17日《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刊出,文章链接和全文附后) 摄影:余萍 文章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111/17/node_18.html#content_995186 |
|